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0538/5084609.html

《虛無的全球化》全球化怎樣改變我們

“全球化”無疑是近二十年來最為“炙手可熱”的詞匯之一。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全球化正在成為世界范圍內無法回避、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而且,這種趨勢隨著現代技術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將會以更加驚人的速度擴散與蔓延。

  美國馬裡蘭大學著名社會學家喬治·裡茨爾是全球化研究專家。1993年,他以《社會的麥當勞化》闡述了“麥當勞化”這一全球化的極端案例,該書立即成為暢銷書。1999年,他進一步撰寫了《虛無的全球化》。無疑,該書對我們充分認識全球化的本質和價值是有一定幫助的。

  在這部著作中,裡茨爾教授提出了兩種全球化的觀念。一是虛無的全球化,二是實在的全球化。他將“虛無”的全球化現象定義為:一般是由集中創立並控制的、比較而言缺少獨特的實質性內容的一種社會形式。我們常見的麥當勞快餐店即屬此類。而“實在”的全球化現象,一般是由本地創立並控制的、並且比較而言富有獨特的實質性內容的一種社會形式。如本地的小餐館。

  這種區分的意義何在?作者認為,虛無的全球化要比實在的全球化更具有統合的張力。他舉了一個例子: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信用卡實際上就是一種典型的虛無全球化產品。一張小小的信用卡折射了現代金融經濟的全部運作內容。我們在用信用卡消費時,幾乎很少問及這種消費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究竟在哪。而事實上,信用與金融的結合、貨幣與期權的嫁接在這張小小的信用卡中得到了全部的體現,這就是全球化的威力所在。在我們日常消費行為中,全球化已經將自己深深浸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中,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自己對社會生活的擴張和“控制”。

  在“虛無全球化”這個概念的基礎上,作者進一步提出了“增長全球化”的概念。“虛無全球化”的擴張本質帶來了“增長全球化”的必然結果。作者把資本主義、美國化和麥當勞化,看成是“增長全球化”的3個組成部分和主要的推動力量。特別是美國的公司,為實現日益增長的利潤的需要,以及實施不斷增強的文化霸權的需要,都是“增長全球化”的核心推動力。美國的公司為了贏利而咄咄逼人地出口商品,作為整體的這個國家,也同樣咄咄逼人地輸出它的思想、“合理化”模式等,以獲取壓倒其他國家的霸權。作者提醒讀者,要特別關注美國正在向世界其他地區輸出的各種各樣的消費產品和體系,以及它們正在改變人們消費什麼、怎樣消費的種種方式。這些鮮明犀利、一針見血的觀點,在西方,特別是美國學者,是難能可貴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並不一概反對全球化。他特別強調要深入認識全球化擴張的模式,也就是說,我們要看到全球化是怎樣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身邊的世界,包括我們自己的。這種上升到哲學高度的認識,能夠加深對我們自身“存在”的理解,具有相對高遠的意義。全球化的背后是什麼?是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的全面變革和轉化。與了解這種變革和轉化為什麼發生相比,我們必須首先弄清楚,這種發生怎樣改變了我們。如果我們連這一點都懵懂不知所以,那將是非常危險的。我們不僅要知道自己已經被改變,而且更要知道自己如何被改變。拒絕改變自然不足取,但隨波逐流更不是正確的態度。在改變中校正軌道,在變革中把准方向,那才是最明智之舉。

  比如,少林寺正在被改變,關於少林寺的改變也頗有爭議。但如果把少林寺的改變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我們以往看問題的方式就顯得稚嫩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是不是一種全球化?顯然,這種改變是必然的。重要的不是這種改變,重要的是少林寺的改變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生命力和活力的路徑。全球化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文化保護的視角,從這個視角來審視,“如何改變”往往比“要不要改變”來得更有價值、更有建設性。喬治·裡茨爾的《虛無的全球化》教給我們的不隻是“兩種全球化”的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還教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判斷,如何在現象碎片背后尋找真知灼見。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李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順服之路 的頭像
    順服之路

    順服之路

    順服之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