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學者陳光興累積十餘年的思想與運動結晶。他以「去帝國」為武器、以亞洲為方法,帶領我們穿越讓人無法自拔的歷史纏繞。
在作者的理論想像中,台灣尚未脫離殖民、尚未脫離冷戰,我們全都籠罩在「帝國之眼」的領空,黑色的眼珠甚至也魅惑地閃耀出帝國的慾望。唯有認清歷史位置、感覺結構,面對自身的自大及自卑,面對亞洲,才是解放之道。
本書繼韓文版、台灣版之後,近日將陸續出版日文、中國大陸及英文版,可以稱之為東亞思想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這本不折不扣的「理論」書有許多值得一提的重要特色:
[不安的心靈]
在嚴格的論述片段中,我們會看到陳光興不合常規地在文章中穿插個人事件,讓嚴肅的學術論述呈現出個人生活、思維面向。這就是為什麼鄭鴻生先生如此評論這本書:「以其不安的心靈,尋求真正解放之道……」
[第二波亞洲運動]
這本書的第五章,也就是陳光興十年思想的總結〈亞洲作為方法〉,原本於2003年發表於愛荷華大學。如香港學者所言,這篇論文可以說繼一九五五年萬隆亞非會議之後,重新將眾人目光放到亞洲,開啟了亞洲為中心的第二波批判思想研究。
[運動的總結]
這本書不只是陳光興個人一段歷程的總結、台灣思想運動的一段紀錄,也是他亞洲活動的呈現。陳光興文章密集地在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中國等地造成深刻影響。陳光興主編、英國出版社Rouledge出資辦的雜誌Inter-asia,更是在短期內成為亞洲之間最重要的期刊。
1994年,總統李登輝提出南向政策,許多重要的知識分子,從理論、歷史或自然等面向,著文為「南進」背書。學者陳光興由此感受到台灣思想及學術界的局限:在這塊被日本殖民五十年的土地上,大多數人竟閃爍著相同的帝國主義慾望。
由此出發,美國學術訓練出身的他,開始將視角轉向亞洲,檢視同樣遭受殖民歷史的地區,是否也產生相同的思想局限。
在十餘年闖蕩亞洲的思想實踐中,陳光興指出幾個曾經影響亞洲的重大歷史事件(帝國主義、殖民、冷戰體系),依舊發揮強大的影響力,牢牢地控制我們對世界的想像。
於是陳光興發展出去帝國、去殖民、去冷戰三位一體的的問題意識,並且明確指出,要逃離這種歷史宿命,就必須以「亞洲作為方法」:透過亞洲視野的想像,亞洲間的各個社會可以相互看見,轉化自身,提出根植亞洲經驗的世界觀。
在英國跨國出版社Routledge出資的狀況下,陳光興開始參與創辦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國際刊物,希望發展出亞洲知識分子的思想交流平台。對他來說,這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
創新且有深度的「研究工程」…「去殖民」論述的重要大作。-----Stuart Hall(前英國Open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文化理論學家)
在本世紀,亞洲「作為思想的現代」與「作為歷史的現代」開始了交錯。本書正是這交錯中迸發出的火花。-----溝口雄三(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無所畏懼而且不失嚴謹…陳教授的作品總是勇於處理當代最具挑戰性的評論,同時大膽地提出建議。-----Meaghan Morris(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東亞地區文化研究的里程碑。-----汪暉,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讀書》雜誌執行主編)
這本書是真正身為亞洲人的國際社會主義者,所播種的新亞洲理念種子,也是值得我們呵護的知性資產。 -----白永瑞(韓國延世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處居於冷戰另一方的中國大陸的視角看,此書不僅對我們理解、進入東亞冷戰對方的歷史、現實有根本性幫助,而且對我們重新意識、評估自身的歷史和現實亦有重要意義。-----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作者以其不安的心靈,深刻的自覺,苦心孤詣,尋求真正解放之道的困思之作。作者企圖擺脫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桎梏,以及五花八門的西方理論框架,直接面對國族/帝國打造的致命吸引力,來為這災禍罩頂的台灣、危機四伏的中國大陸,以及百多年來陷入紛亂迷失的整個東亞區域,找出一條生路。但作者並不想刻意保持某種批判的距離,也不想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來「超越」這時代的紛爭與難題,而是直接進入衝突核心,進到具體、分歧而多樣的生命欲望底層,包括作者自身的多重身分糾葛,來面對其內在的矛盾與本相。這裡進行的是一場以貼身對話、自我質疑與反復問難的方式纏鬥的肉搏戰,企圖從我們自身最根深蒂固的執著中殺出一條血路。讀這本書將是一步步心靈解放的體驗。 -----鄭鴻生,作家、《青春之歌》作者
陳光興
任職台灣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資深客座研究員、韓國延世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帝國之眼》(2003;漢城,韓文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主逃逸路線》(1992);編有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96與David Morley合編)、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98)、《Partha Chatterjee 講座: 發現政治社會:國家暴力、現代性與後殖民民主》(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2000)、《後東亞論述》(2006,與白永瑞、孫歌合編,東京,日文版)。他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成員,台灣文化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國際期刊及書系的執行主編。
帝國之眼(次帝國)
1930年代日本「南進」方案的想像,是將台灣作為入侵東南亞的中途站。這段帝國主義擴張的歷史,在80年代竟被用來支持台灣南進政策,向菲律賓等國尋求便宜勞工。這件事情難道不正代表台灣複製了帝國主義邏輯,張開他的帝國之眼?
本土情報員(native informant)
在現有的學術氛圍中,西方的理論通常都被視為具有普遍性。在亞洲的學者能夠擁有的是特殊的實證資料,「我們」只是支持或是否定這些理論命題的註腳。換句話說,我們最多就是「本土情報員」。
亞洲作為方法
這本書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全書幾乎不引用任何歐洲白人的思想理論,而取代以印度、韓國、日本、菲律賓思想家。這個實踐本身便暗示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在台灣的思想教育中,幾乎沒有亞洲的存在。這個空缺讓台灣永遠無法認清自己,思想上也無法脫離歐美中心的宿命。
如果去帝國化是本書指向未來反思運動的關鍵點,那麼放在中文世界來思考,這個方向將無法避免地指向曾經支撐中華帝國的內在理論邏輯,而這當中的一個重要線索,就在於分析以漢族為中心所建立出的中華帝國的文化想像。這套文化想像不僅牽涉到種族與族群之間的互動問題,而且涉及漢人內部的階序格局所引伸出的整體世界觀。清理中華帝國世界觀本身就是去帝國運動的理論工作的一部分,下面的分析只是有關此議題初步的嘗試性討論,尚且有待未來持續深化。
以下的討論還是透過具體的事件來展開。
事情是這樣的:1996年Martin Jacques (倫敦出版的Marxism Today前主編、現為資深的《衛報》〔Guardian〕專欄作家)為了替BBC2製作「西方的式微與東亞的崛起」(The decline of the West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的電視專輯,透過霍爾的關係找到我替他在東亞介紹一些朋友接受採訪,在那樣的因緣中我認識了Martin,後來慢慢成為討論東亞問題的朋友。兩年後他舉家搬到了香港,著手寫書的計畫,想要處理東亞經濟及文化的轉化在全球變動中的意義。做為獨立的專欄作家,他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讓他到亞洲進行採訪及寫作,特別是住在香港那樣昂貴的生活環境,能夠來東亞研究的原因是他的太太Harinder Veriah——我們都叫她Hari——被倫敦律師事務所派到香港的辦公室工作,而會派她到香港正是因為她做為「亞洲人」的優勢:Hari是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印度Punjabi人,從小因為生活周遭都是華人,所以也學會了說廣東話,派到香港來該是如魚得水。
1998年Martin來台北進行兩個月的研究及訪談,我們替他安排住在台北清大月涵堂;期間Hari帶著寶貝兒子Ravi來看望先生,全家團聚,Martin還特別安排她們住在陽明山,享受台北的山林之美。朋友的老婆來了,總要請客吃飯吧,就這樣認識了Hari。Hari長的瘦瘦高高的,大大的眼睛配上她常有的笑容,再加上她開朗熱情、心思細膩,特別是她還是那種處處都是替朋友著想、把自己擺在最後的人,所以非常討人喜歡。後來我們變成朋友之後,她就會開始講出在香港受到歧視的一些不快的經驗,原來認為有廣東話的便利,在香港應該很容易生存,然而不然,Hari南亞的深色皮膚及長相,讓她不論在辦公室、街上、市場,還是地鐵上,都感覺極不被尊重。爾後,不論是在她來台北碰面,還是路過香港借住在她們家中,我們三個人都會開始分析,以解釋香港種族歧視的形式。最後證明,我們家常式的討論並沒有能夠阻止悲劇的發生。
1999年12月底,我去北京開會,她們邀請我回程的時候過境香港,去跟他們的好友、頗具盛名的Eric Hobsbawm的一家人碰面,他們到香港過聖誕節及新年,也趁機理解南中國的變化。我很高興地去了,還在她們家叨擾了一晚,跟兩家人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我回到新竹的幾天後,突然接到Eric Hobsbawm大兒子Andy的電話,告知不幸的消息:Hari在2000年1月2日病逝於香港的一家醫院,死因不明,警方正在調查當中。這個事件後來在香港的外國人社會中引起相當大的回應,很多在當地曾經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有色人種都挺身而出,使得該事件從法律訴訟轉變成反種族歧視的運動。最新的消息是,香港政府正在草擬反種族歧視法。
這也正是我書寫的動力之所在,想要能夠跟Martin及天真可愛的Ravi解釋Hari可能是如何受害於漢人種族歧視的邏輯;雖然這樣的分析已經回天乏術,但是我們活著的人總可以逐漸去改變這樣的狀況吧!(more)
創新且有深度的「研究工程」…「去殖民」論述的重要大作。-----Stuart Hall(前英國Open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文化理論學家)
在本世紀,亞洲「作為思想的現代」與「作為歷史的現代」開始了交錯。本書正是這交錯中迸發出的火花。-----溝口雄三(前日本東京大學教授)
無所畏懼而且不失嚴謹…陳教授的作品總是勇於處理當代最具挑戰性的評論,同時大膽地提出建議。-----Meaghan Morris(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教授)
東亞地區文化研究的里程碑。-----汪暉,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讀書》雜誌執行主編)
這本書是真正身為亞洲人的國際社會主義者,所播種的新亞洲理念種子,也是值得我們呵護的知性資產。 -----白永瑞(韓國延世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
處居於冷戰另一方的中國大陸的視角看,此書不僅對我們理解、進入東亞冷戰對方的歷史、現實有根本性幫助,而且對我們重新意識、評估自身的歷史和現實亦有重要意義。-----賀照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
這是一本作者以其不安的心靈,深刻的自覺,苦心孤詣,尋求真正解放之道的困思之作。作者企圖擺脫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桎梏,以及五花八門的西方理論框架,直接面對國族/帝國打造的致命吸引力,來為這災禍罩頂的台灣、危機四伏的中國大陸,以及百多年來陷入紛亂迷失的整個東亞區域,找出一條生路。但作者並不想刻意保持某種批判的距離,也不想從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來「超越」這時代的紛爭與難題,而是直接進入衝突核心,進到具體、分歧而多樣的生命欲望底層,包括作者自身的多重身分糾葛,來面對其內在的矛盾與本相。這裡進行的是一場以貼身對話、自我質疑與反復問難的方式纏鬥的肉搏戰,企圖從我們自身最根深蒂固的執著中殺出一條血路。讀這本書將是一步步心靈解放的體驗。 -----鄭鴻生,作家、《青春之歌》作者
陳光興
任職台灣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任資深客座研究員、韓國延世大學與北京清華大學客座教授。著有《帝國之眼》(2003;漢城,韓文版)、《媒體/文化批判的人民民主主逃逸路線》(1992);編有Stuart Hall: Critical Dialogues in Cultural Studies (1996與David Morley合編)、Trajectorie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1998)、《Partha Chatterjee 講座: 發現政治社會:國家暴力、現代性與後殖民民主》(2000)、《文化研究在台灣》(2000)、《後東亞論述》(2006,與白永瑞、孫歌合編,東京,日文版)。他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的成員,台灣文化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Movements國際期刊及書系的執行主編。
帝國之眼(次帝國)
1930年代日本「南進」方案的想像,是將台灣作為入侵東南亞的中途站。這段帝國主義擴張的歷史,在80年代竟被用來支持台灣南進政策,向菲律賓等國尋求便宜勞工。這件事情難道不正代表台灣複製了帝國主義邏輯,張開他的帝國之眼?
本土情報員(native informant)
在現有的學術氛圍中,西方的理論通常都被視為具有普遍性。在亞洲的學者能夠擁有的是特殊的實證資料,「我們」只是支持或是否定這些理論命題的註腳。換句話說,我們最多就是「本土情報員」。
亞洲作為方法
這本書就是亞洲作為方法的實踐。全書幾乎不引用任何歐洲白人的思想理論,而取代以印度、韓國、日本、菲律賓思想家。這個實踐本身便暗示了作者本身的思想:在台灣的思想教育中,幾乎沒有亞洲的存在。這個空缺讓台灣永遠無法認清自己,思想上也無法脫離歐美中心的宿命。
如果去帝國化是本書指向未來反思運動的關鍵點,那麼放在中文世界來思考,這個方向將無法避免地指向曾經支撐中華帝國的內在理論邏輯,而這當中的一個重要線索,就在於分析以漢族為中心所建立出的中華帝國的文化想像。這套文化想像不僅牽涉到種族與族群之間的互動問題,而且涉及漢人內部的階序格局所引伸出的整體世界觀。清理中華帝國世界觀本身就是去帝國運動的理論工作的一部分,下面的分析只是有關此議題初步的嘗試性討論,尚且有待未來持續深化。
以下的討論還是透過具體的事件來展開。
事情是這樣的:1996年Martin Jacques (倫敦出版的Marxism Today前主編、現為資深的《衛報》〔Guardian〕專欄作家)為了替BBC2製作「西方的式微與東亞的崛起」(The decline of the West and the rise of East Asia)的電視專輯,透過霍爾的關係找到我替他在東亞介紹一些朋友接受採訪,在那樣的因緣中我認識了Martin,後來慢慢成為討論東亞問題的朋友。兩年後他舉家搬到了香港,著手寫書的計畫,想要處理東亞經濟及文化的轉化在全球變動中的意義。做為獨立的專欄作家,他不可能有足夠的資源讓他到亞洲進行採訪及寫作,特別是住在香港那樣昂貴的生活環境,能夠來東亞研究的原因是他的太太Harinder Veriah——我們都叫她Hari——被倫敦律師事務所派到香港的辦公室工作,而會派她到香港正是因為她做為「亞洲人」的優勢:Hari是在馬來西亞出生長大的印度Punjabi人,從小因為生活周遭都是華人,所以也學會了說廣東話,派到香港來該是如魚得水。
1998年Martin來台北進行兩個月的研究及訪談,我們替他安排住在台北清大月涵堂;期間Hari帶著寶貝兒子Ravi來看望先生,全家團聚,Martin還特別安排她們住在陽明山,享受台北的山林之美。朋友的老婆來了,總要請客吃飯吧,就這樣認識了Hari。Hari長的瘦瘦高高的,大大的眼睛配上她常有的笑容,再加上她開朗熱情、心思細膩,特別是她還是那種處處都是替朋友著想、把自己擺在最後的人,所以非常討人喜歡。後來我們變成朋友之後,她就會開始講出在香港受到歧視的一些不快的經驗,原來認為有廣東話的便利,在香港應該很容易生存,然而不然,Hari南亞的深色皮膚及長相,讓她不論在辦公室、街上、市場,還是地鐵上,都感覺極不被尊重。爾後,不論是在她來台北碰面,還是路過香港借住在她們家中,我們三個人都會開始分析,以解釋香港種族歧視的形式。最後證明,我們家常式的討論並沒有能夠阻止悲劇的發生。
1999年12月底,我去北京開會,她們邀請我回程的時候過境香港,去跟他們的好友、頗具盛名的Eric Hobsbawm的一家人碰面,他們到香港過聖誕節及新年,也趁機理解南中國的變化。我很高興地去了,還在她們家叨擾了一晚,跟兩家人吃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我回到新竹的幾天後,突然接到Eric Hobsbawm大兒子Andy的電話,告知不幸的消息:Hari在2000年1月2日病逝於香港的一家醫院,死因不明,警方正在調查當中。這個事件後來在香港的外國人社會中引起相當大的回應,很多在當地曾經遭受不平等待遇的有色人種都挺身而出,使得該事件從法律訴訟轉變成反種族歧視的運動。最新的消息是,香港政府正在草擬反種族歧視法。
這也正是我書寫的動力之所在,想要能夠跟Martin及天真可愛的Ravi解釋Hari可能是如何受害於漢人種族歧視的邏輯;雖然這樣的分析已經回天乏術,但是我們活著的人總可以逐漸去改變這樣的狀況吧!(more)